知点景设

西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研经验分享

本人于2022年一战顺利上岸西北大学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在这里简单分享一下自己在考研过程中的些许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将从择校与定专业、初试、复试以及考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四个方面来介绍一下自己的考研历程。

首先,关于选择学校和拟定专业。我本科就是选择的文物与博物馆学,在2018年时,这个专业是比较冷门的,但是在2022年的考研中可以看出来,这个专业已经逐渐变得热门了。今年考研的国家线普遍上涨,但是348文博相比于去年上涨了15分,涨幅如此之大的专业还是少数的。因为我本科学的就是文物与博物馆学,属于专硕,再加上该专业相对比较冷门,我考研也有想进一步提升自己学历的想法,所以在考研选择专业时我仍旧选择了该专业。 我虽然是本专业,但是文物与博物馆学这个专业每年还是有很大的一部分人跨考的。根据今年的国家线涨幅,再加上现在各地文化事业逐渐兴起,个人认为文物与博物馆学这个专业还是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的。

西北大学可以说是这个专业中的排名很靠前的学校了。文物与博物馆学其实还是属于考古学科下的分支,在全国的高校中,考古学科为A加的学校,全国只有两个,一个是北京大学,另一个就是西北大学,所以,西北大学的专业实力可想而知。再加上西北大学地处西安,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供学习的资源非常充足。

在全国的高校中,西北大学的招生人数也是很多的,每年几乎都可以维持在55个以上,像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也有开办此专业,但是每年的招生人数只有十几个。它近三年的分数线分别是344、321、344,几乎与国家线持平,专业实力与招生人数成正比,而且也没有歧视现象,所以西北大学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其次,关于初试学习。

在专业课方面,官网上的参考书主要有三本张宏彦的《考古学十八讲》、陈红京的《博物馆学概论》以及王云霞的《文化遗产法教程》。西北大学的侧重点在于考古学,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还是要把重点放在《考古学十八讲》这本书上的。在2021年9月,西北大学新换了参考书目,至少在今年书目方面是不会有很大的变动了。根据2022年西北大学的试题来看,它的题型主要有简答题、分析题和论述题三种。但再看往年的试题,它的题目还是非常灵活易变的,而且考察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针对西北大学的题目特点,除了官网上给的三本参考书要熟练背诵,平时还要多多关注相关的文博类的公众号,比如习得文博、文博研学社、文博考研自救计划等。多多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就比如说今年西大的最后一个论述题,它考的是,根据两山理论,阐述相关的国家遗址公园的内容。但是其实在我们的参考书上面是没有任何有关于两山理论和国家遗址公园内容的。我当时答题的时候就是在我复习的过程当中看这些公众号上面相关的内容。我准备到了国家遗址公园的名词解释,并且我自己也知道这个两山理论讲的是什么。所以我当时题目的答案基本上就是把国家遗址公园这个名词解释给写上了。而且在一个公众号上,我还看到了相关的有关于文化遗产公园建设的推送内容。所以我这个题的答案基本上就是从各种公众号上看到的内容组织起来。在扩充知识方面,除了公众号还可以看一些相关的有关文博类的综艺。比如说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这一类的。可以在午饭的吃饭时间看一些这些综艺,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大家如果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有困难的话,也不妨报一个辅导班,比如新祥旭考研全科一对一私人订制VIP辅导课程,针对性强,上课时间可以灵活协商,课下还可以免费答疑解惑,对考研初复试应试备考这块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

在专业课学习方面,至少在大三的暑假期间三本书都要看完,对于每本书的框架结构要有基本的掌握,我是先盲看了一遍课本,之后又联系真题,把重点在课本上标注出来,做了课本的框架,对课本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关于专业课的背诵,我在去年的暑假期间开始正式背诵课本,大约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把《考古学十八讲》的内容背诵完一遍,后来大约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背完了其余两本书。大约到了11月份底,三本书我才背完了一遍。一直到考前,一直在背诵,具体的背诵遍数我也没有数,在背诵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追求遍数,要确保自己背诵过的内容都掌握了就可以。

在英语学习方面,我个人对我自己的英语比较有信心,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是均匀用力,没有特别在英语上下很大的功夫。在大三下学期,我把唐迟的5500词的单词书背完了一遍,它分为三个部分,低频、中频、高频。高频单词掌握的最熟练,重复的遍数也最多,中频其次,低频单词只背了两遍就没有再背过了。除了单词外,我还听了刘晓艳的语法课,个人比较倾向于她的讲课风格,而且她讲的知识点也比较细致。整个大三下学期,在英语方面我做的准备就只有这些,即只有单词和语法。

暑假开始做英语真题,英语一和英语二的2000-2018的真题的阅读理解刷完了一遍,将近三年的英语题目留下来模拟。真题我在做的过程中将不会的单词,不会翻译的长难句都在卷子上标注了出来,在做第一遍的时候就开始计时了,确保每篇阅读理解控制在20分钟以内,最长不要超过24分钟。因为第一遍时的卷子已经标注了不会的单词,在大四上学期英语背诵方面我也只背诵了真题方面的单词,其余的单词也没有背过。

在暑假的时候我还开始了英语作文的学习。看的是石雷鹏的作文课,同样,他的上课风格也比较诙谐幽默,而且他的七步法写作文个人感觉也比较轻松。在暑假期间把作文课上完了,大四开学后也只背了石雷鹏课上讲的作文,没有背其他老师的。

在11月份,看完了有道赵楠楠老师的新题型和唐静老师的翻译课,个人觉得完型比较简单,而且分值不大,所以没有额外准备。

在英语课的选择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老师的讲课风格自主选择,而且,建议在看课的过程中尽量不要中断,个人而言,一旦课程中断,思维会联系不上,再看课时会比较吃力。

在政治学习方面,暑假时正式开始,看的徐涛的网课,九月中旬把他的课正式看完。后来买的腿姐的背诵手册,背的是手册的下篇,建议先背下篇的内容,熟练之后,在学习上篇时会非常省时省力。在11月左右,又看了腿姐的技巧班。后期跟的肖秀荣的肖四肖八。在后期空余时间有听腿姐的30天带背。政治学习就基本上是这些内容。

再者,关于复试。今年西大的复试要求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次就是政审、英语和专业课面试。小论文会给你题目,也会给你时间查找资料。政审主要会让你做自我介绍,根据自我介绍回答问题,个人感觉就是看下你的心理素质如何。英语就是一些英语问题问答,比如,你喜欢什么书,你的爱好这种。专业课面试会在考前让你提交一些资料,老师会根据你的资料发问。比如资料上要写你对哪一方面感兴趣,是考古还是博物馆,若是考古,会着重在考古方向提问。

最后,在考研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习到最后就是靠意志力在支撑,不要让无关的人和事扰乱自己的步伐。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慢慢亦灿灿!希望大家都可以一战成硕!


中央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考研经验分享

1.关于择校和定专业

在选择学校时建议学弟学妹首先确定所考学校的梯度以及想去的城市,接下来在这一范围内去找高校历年的真题,大概浏览感知题目风格是否适合自己,这是我当年考虑学校所关注的重点。我的本科学校是双非院校,所以在确定学校时我确定的梯度就是双一流高校,因为文博专业比较小众,我就将所有双一流高校的真题收集起来,大概浏览感受一下每一个学校的出题风格,发现民大的出题风格是比较常规的,大部分都来源于参考书,我觉得这样的题目我复习过程中把握比较大,就这样确定了我的目标院校,我没有跨专业所以在专业选择问题上没有纠结,如果有跨专业的同学,可以在民大官网上了解一些这个专业的大体情况,并咨询学长学姐这个专业的上课情况以及就业状况,坚定选择后拼劲全力,因为有很多跨考生在考研过程中会一直摇摆不定也会影响考试结果,做了选择后就不后悔。

民大历年的招生人数基本都在30-40之间,招生人数是非常可观的,而且学校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是完全不存在歧视之说,题目风格也比较常规,在它这一梯度的高校内难度是比较小的,而且性价比也很高。

2. 初试经验

准备初试时我的时间安排:在暑假之前,以专业课和英语为主,每天两科花费的时间基本持平,三个小时左右,暑假开始时,开始加入政治,时间也比较充裕,早上8:00—8:30背诵英语短语、单词等,8:30-11:30复习专业课,2:30-5:30刷英语真题,7:30-9:30:复习政治。这样的时间安排从暑假开始我一直持续到考研结束,考研我觉得拼的更多是恒心。

考研政治我是从暑假开始的,暑假开始我开始学习知识点和做1000题,1000题我是做了三遍,一直重复刷,看哪个部分是自己欠缺的,政治考题选择题是最容易拉开差距的,这个过程我大概花费了三个月,在临近考试时,肖四肖八出来后开始做卷子并背诵,这就是我考政治时的一个主要过程。

考研英语我主要是将时间放在刷真题上,前期就是背单词和学习长短句,因为英语阅读会有一些长短句,单词书我是一直背到考研前,背了三遍,英语二真题比较少,所以很珍贵,我连续刷了三遍,里面积累了大量的单词和短语,放在每天早晨背,第二遍和第三遍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作文我是从国庆之后开始每天背诵一篇,英语和政治我所用的复习资料都非常少,但每一本我都反复的去用,这两门公共课也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大头就是专业课了,民大专业课参考书只有三本张之恒《考古学通论》、王宏均《博物馆学基础》、考古学概论编组《考古学概论》《新祥旭考研辅导班专业课讲义》和。复习时我主要分三个阶段,首先是通读阶段,我大概是从五月份开始到七月中旬,每一本书每一页我都通读了一遍,当作是精读一本书而不是考试,虽然我不是跨专业,但里面仍然有一些我不太清楚的名词,碰到不会的名词就在网上查清楚。

精读之后我对每本书的大概框架已经比较清晰了,比如说考通其实分几大板块:考古学基本知识、史前考古(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历史考古;博物馆学有几大板块或者称之为几大关键词:博物馆学、博物馆、藏品、陈列、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科学研究、博物馆管理、博物馆建筑等。这对我后期复习大有裨益。之后我找出民大的真题,总体进行分析,考卷共300分,考古学占180分,博物馆学占120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考古学占比比较重要,所以时间安排上我也是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学习考古学,从真题上看,考古学主要有三大题型,城址题、墓葬题、遗物题三大板块,博物馆学真题的趋势是越来越灵活,更多的是通过热点现象分析蕴含的博物馆学知识。

在把握真题趋势后我开始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全部转化成题目的形式,比如说第一章就有考古学、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时代划分等题目,将这些题目总结在笔记本上,开始疯狂背诵,考古学比较难背,我背诵的遍数在七遍左右,博物馆学在三遍左右,背诵这一过程是专业课考试的重中之重,我觉得也是考试的关键。背诵这一状态我一直延续到考研前一天,每一天花费时间在三个小时左右。

最后一个阶段将真题打印出来,开始仿真模拟,用三个小时的时间完整做真题,找出自己的不足,再进行背诵。同时我关注了很多公众号像弘博网、文博圈,每天睡前会看一会,关注博物馆的热点问题,在做论述题时你会有很多的思路和角度。大家如果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有困难的话,也不妨报一个辅导班,比如新祥旭考研全科一对一私人订制VIP辅导课程,针对性强,上课时间可以灵活协商,课下还可以免费答疑解惑,对考研初复试应试备考这块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

3. 复试经验

民大复试分两个部分:笔试和面试。在笔试部分主要是《文物学》这一本书,有了初试看书和背诵经验,这一部分相对比较容易。在面试部分主要考察三个方面:自我介绍、英语考察、专业课考察,自我介绍大家在复试前就做好准备,英语考察会有一个老师用英语问你一些基本问题,都比较简单高中英语的程度,老师不会为难。专业课会让你随机抽题,抽到之后思考一到两分钟开始进行回答,一般问题是大家在准备初试的时候很大概率就遇到过的,所以整体民大复试还是比较人性化,这一块不要太担心。

4. 个人感悟

考研我觉得最大就是考心态,确定你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后,忘记你的本科学校,如果你是跨专业忘掉你的本专业,甚至忘掉报录比,不要去听小道消息,确定之后就去拼,尽人事听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物与博物馆考研经验指导

一、择校

在本科期间我就已经了解到文物与博物馆这个专业,并且希望通过考研进入这个专业之后将来也能从事相关的工作,而目前开设文博本科的院校还比较少,大部分都只开设了研究生,因此会有很多同学是跨专业考生,但近几年因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很多学校开始开设文博专业的本科,所以在择校时需要留意,如果跨考是否会有本校生带来的竞争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比较早开设文博专业硕士的院校之一,学校跟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恭王府博物馆等都有合作,听大佬讲座的机会也很多,这也是吸引我选择报考的原因之一,但与此同时,作为最年轻的一所大学,社科大没有985、211等光环,对将来的升学和就业可能会有影响,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综合评判后再做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文博专业学制三年,目前分为四个研究方向:博物馆策展与研究、文物研究与保护、中国非遗与传统技艺保护、故宫学,四个方向初试考察内容相同,但划定分数线的时候会分方向划线,有的年份会出现某个方向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除开这种特殊情况,分数线一般都不会高出国家线太多,在330-350之间,但近几年分数线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二、初试备考

1、公共课备考

我的政治英语基础并不好,但由于我是跨专业考生,所以我计划将更多的备考时间用于专业课,再加上考研水旱区等原因,我的公共课目标不求高分,只求不拖后腿。

考虑到我的专业课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而本人脑容量有限,我将政治的复习重点放在选择题上,首先通过看徐涛老师的网课粗略过了一遍,有了一些基础,慢慢刷肖秀荣1000题,只刷选择题,在错题旁用红色笔标注解析知识点,二刷如果同一道题再次出现错误,就再用蓝色笔标注。然后大约在11月份开始刷肖8和肖4,还是以选择题为主,为了反复刷我还专门买了两份资料书,而政治大题就全部靠肖4。

英语我没有专门看单词和长难句的课程,而是通过看历年阅读理解真题解析的同时理解长难句、背单词,这样学习的最终效果可能没有全程跟网课那么好,但是对我来说会节省比较多的时间。

公共课最终取得的成绩跟我预期的一样,不是高分但也不算太拖后腿,但在今年的成绩表中也有很多通过公共课拉高总分的同学,所以具体的复习方案因人而异,但首先要清楚地判断自己的情况,并据此规划学习重点。

2、专业课备考

文物与博物馆是一个属于历史学门类的交叉学科,所以需要看的书多多益善,一般来说,最基础的专业课书有张恒之的《考古学通论》、王宏钧的《博物馆学基础》、李晓东的《文物学》。文博专业的招生院校都是自主命题,不同的院校根据其地域特征、研究重点等会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湖北社科院注重对于楚文化、青铜器的考察,艺术类院校的文博偏重于对艺术史的考察。

社科大文博初试考察面比较广,注重对考古方面的考察,同时陶瓷、青铜、书画、博物馆、文化遗产等方面都有涉及,仅凭上述三本基础专业课书很难掌握初试,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故宫与故宫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中国青铜器》、《中国书画》等等一系列书籍都可以作为对专业课知识的补充,除此之外我还从学长学姐那里买了电子资料。      

我的专业课大约是从三四月份开始准备,全部靠自己摸索着自学,一开始也走了很多弯路,例如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啃《考古学通论》,由于没有基础,对很多知识点和概念的理解吸收比较困难,所以进度非常慢,且我前期看的石器时代的大部分内容,社科大都很少考。此后我改变了学习策略,不再直接看参考书,首先根据学校历年试题的考察内容进行分类,再以学长的电子资料为基础进行分专题的学习,因为电子资料是两年之前的,缺少了部分近两年初试的知识点,我会再根据真题查阅书籍进行补充,这个自己完善资料的过程也让我对一些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除此之外,我会在休息时间看一些考古纪录片、文博相关综艺等,娱乐放松的同时也可以拓宽视野。

在学习专业课期间,最痛苦的就是背诵,不仅有背了忘忘了背这种“马冬梅”式困扰,还会有即使背过了也不知道怎么答题的苦恼。针对这种问题,我的方法是放弃一条条的刻板“背诵”,转而以“复述”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知识点的认识并作出分析,可以在线上跟同专业的研友同学互相抽查、讨论。大家如果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有困难的话,也不妨报一个辅导班,比如新祥旭考研全科一对一私人订制VIP辅导课程,针对性强,上课时间可以灵活协商,课下还可以免费答疑解惑,对考研初复试应试备考这块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

社科大文博综合的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三种。其中名词解释考察知识面的广度,而简答论述则考察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在专业课的复习过程中,经过一次次痛苦、纠结、退缩和自我怀疑,我的专业课最终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所有的方法、技巧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坚持,咬牙坚持下来其实就已经战胜了一部分竞争者了。

三、复试备考

社科大文博专业是在入学后双选制分配导师,所以不需要提前联系导师,但因为我有比较明确的想要研究的侧重点,所以我提前了解了部分老师的研究方向,确定了心仪的导师并看了导师的一些论文,此外根据学校官网发布的推荐书单,做了一些专业相关的延伸阅读。

社科大此前的复试采用线下复试,会进行专业课笔试、英语口语和面试三项,最近三年因疫情改为线上复试,在复试准备期间我在著名学习网站哔哩哔哩上看了一些经验贴,对复试环节有一些大概的了解,做了相应的准备,最终整个复试流程也比较顺利。

四、结语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从考研到未来就业或许都不算热门,但这不影响文博人对他的热爱,希望大家都能带着那一份热爱进入自己理想的院校,在此与诸君共勉!

 

(本文章来源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中山大学文物与博物馆考研上岸经验分享

本人是22年中山大学社人院文博专业上岸研究生,文博235分,专业课排名第1。长路漫漫,研途有你,分享一些心得给在座的各位学子哈~~~

Part1:关于择校:

我认为应该考虑一下三点因素:

①上岸难度:

双一流院校的报考难度比普通一本院校大,北上广的城市院校会比二线城市的难度大。另外,我们可以从招生人数上看,郑州大学、社科院等每年招生人数量大,但是不见得容易上岸,因为报考的人数也尤其多嘛。比如,一些学校分数难度有大小年之分,也许第1年特别简单,次年报考人数便会陡然增加。所以应该合理分析各校文博专业的报录比、大小年之分。合理评估自身实力,恰选择报考院校,这是最重要的喔。

②历年真题:

我们要根据自己身的能力选择相应的题目风格。由于文博专业全都是自命题,不同学校的题风完全不同。从考题方向上看,大部分是以博物馆和考古为主,有些学校会有特色,划分了具体方向,比如故宫学、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等,不同方向的试题也是不一样的。从试题形式上看,有的学校全是论述题,比如复旦、中山、南京大学;有的学校会考选择、判断题,比如以往几年的云南大学。其余大部分学校都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三者结合。从考点分布上看,有的偏博物馆学、有的偏重考古学。但是据本人观察了各个学校,总体上看现阶段考古学相关题目的分值最大,但趋势是博物馆学的题目占比逐渐增大。具体而言,不同学校侧重点不一样。有些学校爱考城址和墓葬、有些学校爱考偏远的名词解释、也有些学校特别爱考本地考古,所以要多了解一下,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部分。

③学校地区:

虑一下家庭、深造、就业等相关信息。毕竟读研了,年纪也不小了嘛,不同地区的学校,对我们未来一系列的影响还是很大滴。

以上三点,就是本人择校所考虑的因素哈。每位同学的自身情况都不一样,因人而异,鞋子的舒适程度只有自己才知道。我们要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做出最佳的选择~~~

Part2:关于中大的初试考情:

第一节:考情

中大的文博专业分两个院系招生,分别是社会学与人类学院(以下简称社人院)和历史学系招生。社人院每年统考招收人数浮动在12个上下,历史学系每年统考招收人数浮动在18个左右,

社人院和历史系的初试题目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报考之初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二者区别在于日后的研究方向及其相关课程上,社人院的偏考古、历史系的偏博物馆。社人的课除了基本的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其他选修课都是偏考古的,比如南方考古中亚考古艺术考古  科技考古。历史那边是一些文物和博物馆方面的,比如书画,陶瓷,博物馆展览的课

复试上,会略有区别,具体我就不透露啦,大家可以上中大的社人院和历史系的官网看看复试详情,具体有什么要求侧重。复试由于人数多的原因,历史学系的竞争可能稍微激烈一点。

第二节:考纲

在官方网站上,我们只能看见寥寥数行的考纲内容:

没有给指定的参考书目、也没有特别具体的知识范围。But,我们可以特别注意黄字部分,说明中大的题目偏文博而非考古。So,中大文博专业课有两大难点。第一,由于知识体系庞大而又零散,加之未指定参考书目,考生不清楚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第二,文博知识浩瀚如海洋,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过于孤立、分散、难以背诵记忆,更难论述。

中大初试的题目为全部论述,9道中选6道作答,每道50分,一门300,政治英语各100,满分500。考题偏向博物馆与陶瓷、书画等文物学,相对不重考察考古内容。由于全是论述,相当6个小作文,略偏玄学。所以初试的难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2019年是真题的分界点,这年开始从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换成只有论述,而且题目变幻莫测、灵活多变。每道50分,若少答了一道大题基本宣判死刑,相当刺激。)

其中,书画、陶瓷基本是每年必考的,对于这两部分同学们要重点复习喔。考古的题目相对来说比较基础,这两天的考古题通常是给定一个时空范围,任你自由发挥。

Part3:专业课的具体方法

第一节:博物馆学

起初,我用的是陈红京老师编写的《马工程博物馆学概论》。我把这本书的每个章节划分为了4个部分。分别是博物馆学的基本内容、藏品管理、策展相关、运营四个部分。熟练掌握四个部分后,找一些针对性的题目练习。或者自己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出题”。

然后,熟悉了课本理论知识之余,可以看一些拓展书目论文,比如生态博物馆的专题、博物馆学定义的变迁,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关系等等。了解各个内容的历史背景、发展变迁、具体措施,形成自己的独有的观点。

最后,“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多去线下的博物馆参观浏览,看看每个展出的内容、原因、背景,结合知识细致分析。现在线咨询发达了,也可以关注一下著名的展览。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可以浏览网上看看国家博物馆的每个展出,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展出这个”,“这个展出有什么特色”,“这个展是怎样策划的”等等问题。

第二节:文物学和考古学部分

文物学的内容除了文物价值、文物鉴定等基础理论,还包括陶瓷、玉器、青铜、钱币、书画、墓葬、城址等等。这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文物学和考古很多内容是交叉的,所以复习考古学的话,也相当于把文物学复习了一遍。

这块知识我是用最直接、最基础的方法哈,一个字:背。具体过程分为以下4个序号部分。

①感知。随便挑一本富有趣味性的专题书,亦或是专题纪录片,茶余饭后,花点时间看完,形成一点粗浅、形象的轮廓认知。

②归纳。每个专题都找一本相对权威的书籍或者视频,它们基本都是按照时间顺序编写的。那么可以梳理总结每个时代的背景、特征、代表器物。整理时,可以参考一丢丢百度,但绝不可以复制粘贴!!!因为百度网页上的描述多半艰深晦涩,或是乏于学术,甚至很多根本不精准。到时候识记背诵的时候只会精疲力尽、欲哭无泪。一定要用平实、易描述的语言进行概括。

③输入。背背背,背了就多分。背也是有诀窍,讲方法的。首先,不要死记硬背,能用自己的学术性语言写下来就行。其次,反复背,多巩固。从10月开始背的话,每天背6个小时,大概要背到11月下旬。至少背6遍以上。第1、第2是最艰难的,可能需要占据近三分之二的时间,第3遍也挺难的,到了第4遍会轻松起来。5、6遍的时候,读一遍和背一遍的时间速度基本没什么区别啦。最后,不同专题有不同的识记小窍门。以石窟寺为例,壁画、形制、造像等都是根据时代背景会有特定的变迁规律,这里不多赘述啦。推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格,每天的背诵任务打个勾,一张A4纸大概能打几十天吧,2张足够啦。这时候,距离你打怪升级一步之遥!

④产出。背完后思考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以瓷器为例,从夏商原始瓷→唐南青北白→宋五大民窑→元青花和颜色釉→明清彩瓷。有哪些典型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它们有哪些影响?从技术工艺、原料产地、社会风气、外销订单等因素逐个分析。当你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并且能够有条理的串联起来。无论题型怎么变,当考到“论述明代外销瓷” “论述宋元外销瓷” “评述景德镇瓷器”等真题时候,就可以有很明晰的逻辑思路,而且不怕字数不够。(本人第一年考试的时候直接列举,没有分析,失分惨重,血泪教训啊啊啊啊)

关于文物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做成思维导图:

Part4:参考书目

博物馆参考书目系列推荐:

《博物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谁的文化》詹姆斯·库

《当代中国博物馆》《当代美国博物馆》段勇

《思考埃尔金大理石雕》李洁译

《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潘守永

《博物馆与当代社会若干问题的研究》吕建昌

文物参考书目系列推荐:

《文物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书画》杨仁恺

《瓷话中国》曾玲玲

《极简中国古代建筑史》楼庆西

考古学参考书目系列推荐:

《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古学十八讲》张彦远

《考古学通论》张之恒

《新祥旭考研辅导班专业课讲义》

Part5: 关于复试备考:

前言:由于学校要求了不能透露任何复试相关内容,所以笔者只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备考方法喔。

首先,由于初试的复习过程看了许多书籍,我便根据初试课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考古学上,把历年历代的考古学重要发现挑出来,配合考古中国的一些视频。文物学和博物馆学的准备,就是把之前整理的知识框架再捋一捋,比如文物鉴定、文物分类、文物价值的框架重新默写个三四遍。以及梳理博物馆教材中的每个篇章结构,背诵一下相对基础的论述题。总而言之,就是把之前学习的所有知识有针对性的总结,一方面巩固温习自己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结构化吸收已有的知识脉络。大家如果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有困难的话,也不妨报一个辅导班,比如新祥旭考研全科一对一私人订制VIP辅导课程,针对性强,上课时间可以灵活协商,课下还可以免费答疑解惑,对考研初复试应试备考这块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整理时政热点。根据关注官方公众号的推送,比如弘博网、社科院考古官网、文博中国等等。或者在新闻联播里出现和考古文博相关的热点,都仔细思考这些热点可能出的发散问题。另外,每年的十大大考古发现也需要重点关注喔,出炉时间正好紧挨着复试的时候。回答一些最新的专业新闻,可能会让老师耳目一新。

最后,找一些小伙伴进行模拟面试。把自己认为可能提问的问题交给他,让他作为面试人员,进行现场的仿真模拟。这一步主要是查询一些不熟练、意外的问题情况,同时也可以避免自己复试现场时过度紧张。如果你是跨考的同学,没有熟悉的小伙伴,可以去一些文博考研的群里寻找有需求的同伴喔。

以上就是我本人关于的文博考研的复习建议哈,若有恒,何须三更灯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考研需要爆发力,更需要的是耐力,祝同学们研途顺利,一战成硕!!!


上海大学文物与博物馆考研经验分享

一、关于择校和定专业

上海大学文博专硕自2019年开始招生,起点高,学科设置齐全。选择上大主要是看中上大文博的师资力量和上海的区位优势。

上海大学文博学制3年,学费2.8万/年,分为三个方向:博物馆、考古和文保。上大的博物馆方向向来比较热门,竞争难度也较大;考古方向最近几年发展较快,势头足,大有潜力。文保方向比较适合理工科学生报考,和材料、土木等专业结合较为密切,需要经常做实验、出差。在复试时会均衡三个方向的学生数量。

文博专硕就业包括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展览展示馆,各级政府文物行政管理机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文博考古科研院所、古建筑科研院所、展示设计制作公司,各类新闻媒体、文物书刊音像出版机构、文物系统社团组织、文物商店、文物拍卖机构等。文博专硕注重文物考古与博物馆的实地发掘与实践工作,每年聘请国外著名教授开设专业课程,积极推荐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

二、招生计划和指导教师

(一)招生计划

招生计划:学制三年,统招14,推免8。

(二)指导教师

1.博物馆、考古方向:段勇教授、许杰教授、安来顺教授、张童心教授、徐坚教授、潘守永教授、李明斌教授、吕建昌教授、陈菊霞教授、曹峻副教授、魏峭巍副教授、黄洋副教授、杨谦博士、郑晓蕖博士、王思怡博士、徐斐宏博士等。

2.文物保护方向:黄继忠研究员、罗宏杰教授、黄晓研究员、马啸教授、徐金明教授、郝健教授、张东升教授、孙文静副研究员、陈学萍讲师等。

三、考试科目及参考书

(一)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48文博综合

初试题目难度一般,有选做题,根据自己擅长的内容,灵活选择。21届分数线为国家线。

4.复习重难点

·考古方向

史前考古、商周考古、出土文献研究、东南地区先秦考古、汉唐考古、石窟考古、科技考古、考古学史、物质文化研究

·博物馆方向

智慧博物馆、新博物馆学、生态博物馆研究、博物馆管理、工业遗产研究、 博物馆学史、博物馆观众研究、博物馆国际交流、 博物馆陈列展览

·文物保护方向

岩土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材料、硅酸盐质保护、文物保护科技

(二)参考书目

1.全日制博物馆、考古方向

《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中国文物学概论》李晓东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王宏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文物保护学》王蕙贞  文物出版社 2009年

《20世纪遗产保护》专著 单霁翔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5年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1版)(英)科林·伦福儒 保罗·巴恩著

2.文物保护方向

《中国文物学概论》李晓东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 王宏钧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文物保护学》王蕙贞文物出版社2009年

《20 世纪遗产保护》专著单霁翔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郭宏科学出版社2001 年

《文物与化学》宋迪生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

3.非全日制

《中国文物学概论》李晓东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王宏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文物保护学》王蕙贞文物出版社2009年

《20世纪遗产保护》专著 单霁翔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5年

《考古学概论》栾丰实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1版)[英]科林·伦福儒 保罗·巴恩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 文物出版社 2004年10月

四、初试经验

1)英语

3-6月学习英语单词,英语单词是用的朱伟的恋词,备考初期这本书还是比较合适的,单词较为基础,另外配合朱伟的课程,最好边听课边记笔记。另外,手机上英语单词的记忆,考研全程都是用的墨墨记单词,建议找个研友一起每天打卡单词,互相监督。

7-8月 英语上面用的资料是《考研真相》,原因是答案讲解非常详细。首先是暑假我把10年之前英语一的阅读理解做完,并且进行了整理。

9-10月 英语可以做近些年的真题了,单词也要坚持看。

11月 这一阶段使用的是朱伟的7000词的便携版,反复刷了几次。坚持使用墨墨记单词,也是用了扇贝。真题留两三套到12月份进行模拟,控制好时间。

12月 进行模拟和整理,我模拟的得分和我考研英语成绩差不多,通过真题模拟,大致也可以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了。

2)政治

政治买了肖秀荣全套和徐涛的《核心考案》和小黄书,听的徐涛的课,听完基础班和强化班。暑假学完了《核心考案》并且完成了肖大大的《1000题》(1000题建议刷两三遍),可以肖大大的书和徐涛的课结合学习。第二阶段政治要重点学习了,多做题,并且要背,最后就是政治肖八肖四做题,重点背诵肖四。肖大大最后有一个两三个小时的课程,一定要看一下,押题还是很准的。

3)专业课

3-6月专业课上面,这一阶段整理了《博物馆学基础》《考古学概论》的框架及笔记。由于之前对大部分参考书都学过,所以我这一阶段重点学习了考概。

7-8月 这一阶段重点看专业课,同时整理了上海大学文博和复旦大学的真题。专业课上面把所有的参考书全部列出框架,整理笔记。由于上大真题很少,所以我有一个专门的真题集,里面整理了上大初试和复试的真题。并且把所有的能找到的复旦文博真题全部分类整理下来,当然一开始并没有全部写答案,而是边复习边继续整理答案,并在后期的过程中逐步补充。

9-10月 需要开始背书了,背书以专业课为重,刚开始背书可能会比较慢,也无需焦虑,后面会越来越快,尽量多刷几遍,同时要坚持整理真题。进行专业课模拟练习,直至考试,大约能做二十套模拟题。

11月份 专业课仍旧是背书,轮番背,同时背真题,还有其他的资料;要注意看老师的论文,我是找到了上大文博所有老师的论文来看。并且坚持做模拟题。

12月份 考试前一定要模拟数次,上海大学题目量还是挺多的,考试时留有思考时间较少,模拟时间定在上午,严格按照正式考试时间进行,做完题去查找资料,完善答案,大约三四天进行一次模拟。大家如果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有困难的话,也不妨报一个辅导班,比如新祥旭考研全科一对一私人订制VIP辅导课程,针对性强,上课时间可以灵活协商,课下还可以免费答疑解惑,对考研初复试应试备考这块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

五、复试经验

文物学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或文物保护学或文物保护材料

复试形式灵活,最近几年存在些许差别,所以具体我做详细的说明以免耽误大家,不过一般为笔试+面试,笔试的复习建议还是专业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二次梳理复习,面试会考察英语能力,三个方向分开面试,我们那年是有自我介绍以及老师提问,自我介绍也是可以提前自己多找人练习一个是培养语感另一个是体验临床发挥。

文博专业目前在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部分师资信息仍在文学院官网。

顺便说一下,考研期间心理压力还是有的,最好有自己的研友,可以和研友或者同学互相交流,互相督促,这种交流不仅可以是学习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如果实在学不下去,不要强求,建议出去放松一下,整理好心情再投入到学习中。

预祝顺利!


中央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硕上岸经验分享

一、关于民大的文博专业

文博在前几年的时候热度不是很高,所以它的分数也不是特别高,然后有很多人报考这个专业,但是近几年文博这个热度起来之后,它的分数线也有相对的一点点的提高。如果要选文博这个专业的话,我的建议是你起码要对文化传统、博物馆、或者是考古有一点兴趣可以选择文博,民大的话呢,我觉得它的出题难度适中,就在文博专硕这里面,性价比算是比较高的。

然后是历年招生复试分数线:2016年:315、2017年:331、2018年:342、2019年:352、2020年:国家线、2021年:335。

2018年进入复试人数一志愿34人,实际录取28人,2019年进入复试人数一志愿31人,实际录取28人,从2020年民大开始扩招,2020年去等额复试,2021年录取45人。

二、初试复习

1.考研政治

首先先说一下我大概的复习的过程。因为我政治基础不太好,所以我政治开支的会比较早,大概3月4月份左右我就开始听选好的基础课。把基础的政治大概内容过了一遍。然后就到六七月份放暑假的时间又开始跟加强课,那个时候把重点可能要考的一些热点复习,然后再勾画出来。之后就是肖秀荣的1000道题出来之后呢,每天晚上大概睡觉前半个小时会刷1000题嗯,要注意要用铅笔做,而且要轻一点,这样的话你之后即便做的时候可以把答案擦掉,要不然容易记住答案。1000题的话我大概是做了三遍左右,后来徐涛的那个选择题我也做了一遍。但是我感觉肖秀荣的那个1000题比较基础,所以可以多做几遍,那个1000题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的来。暑假开学的几个月就是做选择题,看公众号每天的分享,之后就是等待肖秀荣的肖四肖八,背大题。

2.考研英语

英语我开始的比较早,寒假的时候开始背单词,但是这个时间段背单词比较散,主要看自己心情。背单词的时候我也听单词课,正式开始就是在三月份,每天背单词,因为单纯背单词我容易背不进去,所以我就开始通过真题背单词。从1994年的真题开始做,每天一篇。最后两年的留着在12月份自己模拟考。做题的时候不要追速度要质量,一边做题的时候一边把不会的单词勾出来。然后第二天背前一天不会的单词,做完题以后一定要复盘,把题目和文章的每句话要弄懂,一定要读懂题目和文章这个很重要。英语阅读中会有很多同义词替换的出现,这个可以在做题的过程中积累。完形我是没有练习的,作文等到十一月份听作文课,然后自己可以试着写作文。

3.专业课

文博的专业课主要是背诵。专业课部分分为考古和博物馆,首先是考古我是买的学姐的笔记,第一轮先把书过一遍之后根据笔记的内容整理重点,把名词解释和论述整理出来。第二轮就是开始背诵,根据书地毯式的背诵。第三轮我开始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背,也是比较细致的背诵,第四轮就根据每年的真题找重点背诵,如果有时间把自己不太熟悉的过一遍,有个印象就好。然后是博物馆,博物馆的名词解释以及简答我和考古的方法一样,有一点就是博物馆的论述题比较开放,所以要时刻关注热点问题,平常的空余时间看公众号的文章,有没有热点问题,同时积累博物馆展览的素材。考古的热点也要关注,就像今年的现代考古学100周年,还有仰韶文化,那么就以这些热点为原点扩散出去,涉及到这些的都要注意。

专业课的书: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考古学概论》编写组:《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这本书考的会比较少,主要是前两本书最重要),然后博物馆我建议可以再加一个《博物馆学概论》编写组:《博物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三、复试

我当时是线上复试,首先是抽题,是一段英文材料,要读出来并且翻译。当时我是没有自我介绍的,所以老师会根据之前提交的成绩单等材料随机问问题,每个人20分钟。以我的经验,如果是线上,可以把原来本科的课和文博联系一下,然后还有家乡有没有博物馆或者考古地,非遗等等都要了解。专业英语可以看看知网上的文献上面的摘要自己练习。

最后就是过来人的告诉学弟学妹们,考研不可怕,做题不可怕,背诵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那肯定不行,只要能坚持希望曙光就在前方哦,我在民大等你们哦!

 

(本文来源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西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考研成功经验分享

本人就读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研二,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在读,本科就读于西安某工程类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非一本),参加了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虽然分数不高,但还是侥幸上岸,现在将我跨专业考研的初复试经验以及西大本专业的概况介绍如下,以期今年以后备考的学弟学弟可以对此有所了解。

一、考研概况

西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属于文化遗产学院下辖专业,本专业面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皆有招生,非全日制一般来说是面向文博单位在职员工招收,要参加“提升计划”才可被录取,我是全日制文博专业学生,所以在此仅讨论全日制。

西大全日制文博专硕分为六个方向:田野考古、文化遗产管理、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技术、文物鉴定、博物馆(2021级撤掉文物鉴定方向,仅剩其余五个方向),在2018级之前,是两年半就毕业的制度,2019级以后才改成了三年制,一直沿用至今。

西大文博专硕前几年还是比较好考的,但是最近几年,由于考古、文博热,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录取难度也在逐年增加。仅拿我熟悉的2020年举例。2020年报考人数大致估计有300—400人,复试线344分,上线人数108人,最后录取80人。复试人数与最终录取人数1.3:1,但2020年是由于疫情原因,有了一定程度的扩招,所以2022年的形势也不能做出判断,还是得尽力把握初复试分数。

二、初试复习经验

初试考察英语二、思想政治理论和348文博综合三门,接下来分开进行论述:

(1)英语二:英语二相对英语一来说比较简单,但对于我这种四级压线的英语渣来说,其实是最难搞定的一门科目。我主要是分题型来备考的,在每天背诵单词的基础上,将完型、阅读、写作、翻译、新题型按照难易程度和分数占比来安排时间进行复习,先是准备手译本,将阅读的每句话翻译出来,标注重点,等阅读正确率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后,再背作文,做翻译,最后特意用很短的时间特训新题型。推荐老师:作文潘赟、翻译唐静、阅读唐迟,单词谁都行,推荐墨墨背单词配合记忆(氪金的那种)。

(2)思想政治理论:政治没啥说的,就认准徐涛的课和肖爷爷的书就完事,我是七月开始刷徐涛的网课,暑假期间一定刷完,然后九月之后慢慢开始做题,题的话就是肖1000、肖4、肖8(肖1000可以多刷几次)。推荐老师:徐涛、肖秀荣、腿姐。

(3)专业课:我们西大的专业课考的是348文博综合,大纲里必考书目有三本,分别是科技考古概论、博物馆学基础以及考古学十八讲。但是西大的考题比较综合,所以需要看的书远不止大纲中的三本,包括但不限于文物学、文物保护学以及文化遗产学,所以其实要复习的相对繁杂和综合,我当时是先把书看了三遍,然后总结了每本书的框架大纲,再结合购买的各种资料开始背诵,因为在背的过程中会不断忘记,所以这些内容应该是断断续续的背了两遍到四遍,这才上的考场。

因为我们的专业课比较主观,所以我后期会总结真题的套路,看每年的真题各科占比多少,还有就是去比较今年和去年这个科目占分的比重是升高还是下降,这个其实也是一种预测,有利于把握每年真题的类型和各科占比,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猜题吧。大家如果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有困难的话,也不妨报一个辅导班,对考研初复试应试备考这块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

三、复试准备经验

之前有说过,我的初试成绩不高,所以我进复试的排名是并列80名,学校规定并列排名的情况下,若是拟招一律看英语成绩,所以说是并列,按英语成绩算,我应该排到了83名左右。这个专业拟录取80人,复试录取比是1.3:1,所以按理说会有104个人进复试。我这个排名基本上就是悬在拟录的边缘,加之2020年又是网络面试,所以我就开始了努力的适应网面节奏和复习备战中……

首先,我写了一篇完整的自我介绍(中英都有),结合学长学姐复试被问到的问题,加上我自己搜罗来的,自己整合了几十个中文问题,几十个英文问题,每天疯狂背诵,没事干就在家里自问自答;还有,我和同样进复试的姐妹每天连麦到深夜,互相模拟面试,模拟面试官提问,消除紧张感,俩人还一起提出最近的专业热点问题,一个人提问,然后两个人共同商讨最合适的回答。

我们专业的复试分为四项:专业课笔试(由于网络面试而改成论文)、政审、综合面试(专业课)以及英语面试,这四项按照不同分组同时开始,全部结束后大概一到两天就会出总成绩,也就是最终的拟录取结果。在这个阶段,我的建议是首先要搞清楚复试性质,是线下还是线上,然后按照性质来做准备;其次要将专业课巩固的扎扎实实,不能因为初复试之间有几个月的假期,就把一切抛到脑后,这样是不行的;然后是要用心准备自我介绍和复试问题;最后就是按照学校或学院的要求准备英语面试。

四、写在最后

考研是个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事情,它喧闹又孤独。喧闹在于有一群和你一路前行,奔着一个所谓的“研究生”的称谓不断奔跑的人,孤独在于,大家各自为了各自的前程而奔赴,未来没有谁能替谁做主,只有自己一个,对自己负责。在备考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有觉得很崩溃的时候。这时候,你别放弃,再坚持一下,或许成功就在前面等你呢。

 

(本文来源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